2007年4月23日,俄罗斯的第一位总统叶利钦因疾病在莫斯科去世。
中国政府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发出慰问电,称赞叶利钦是"中国人民的好朋友",肯定了他归还中国领土、支持中国军队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为。
对不少中国老百姓来说,叶利钦这位俄罗斯前总统特别亲切,因为他曾经四次来到中国访问,这种频繁的交流在中外交往中并不多见。
但对俄罗斯老百姓来说,叶利钦的评价一直存在很大争议,不少人直接把他当成"俄罗斯的千古罪人"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
【叶利钦上台,中俄友谊升温】
1991年12月8日,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几个国家一起对外发布消息,说苏联这个国家实体已经不存在了,接下来这些国家会组建一个新的联盟,叫做“独立国家联合体”。
18号那天,俄罗斯政府正式搬进了克里姆林宫办公。
27号那天,俄罗斯接过了苏联在联合国的位置,成为国际法上的新主角。它不仅拿到了苏联的权利,也背上了苏联的担子和欠债。与此同时,叶利钦正式上任,成为俄罗斯联邦的第一位总统。
27日当天,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公开表示,中国政府正式认可俄罗斯联邦政权,同时决定将原先派驻苏联的大使调任为驻俄罗斯大使。
与此同时,俄罗斯方面也明确表示,希望尽快与中国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。
叶利钦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中国时这么说:虽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两国关系不算热络,但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在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合作伙伴。
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强劲,积极推动国际格局多极化发展,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应对全球性挑战。
中国如今已成为全球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强国,它已经成功转型,展现出全新的面貌——这是一个充满活力、现代化程度高且发展迅速的国家。
叶利钦由此得出结论,认为中国将成为俄罗斯的关键合作伙伴。
1992年12月,在联合国安理会最高层会议上,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亲切会谈。双方都表达了希望推动两国关系迈向更高水平的积极意愿。
这是中俄两国领导人第一次面对面交流,两人谈得特别投机,彼此都很高兴。这次见面标志着在叶利钦执政时期,中俄关系开始朝着友好合作的方向发展。
1992年8月底,叶利钦政府表达了来华访问的意愿。
12月17日早上,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夫人乘专机到达北京,这是他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正式访问中国。这次访问,他带来了一支规模庞大的外交团队,总人数达到了250人。
第二天早上,中国官方按照最高规格的接待仪式,在中南海为叶利钦举行了欢迎活动。
这意味着俄罗斯不仅延续了中苏时期的友好传统,还在两国关系上取得了新的突破。
双方一口气敲定了二十多份合作协议,内容包罗万象,从经贸往来、政治互动到国防交流、贸易合作等方方面面都有涉及。
叶利钦激动地表示:"这次我们一口气搞定的合作规模空前,完全有资格被记入吉尼斯世界纪录。"
1996年4月23日,叶利钦再次来到中国进行访问。
中国政府频繁访问莫斯科,以此回应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政府。
每次中方团队到访俄罗斯,叶利钦总是热情相待,展现友好态度。
1998年11月底,中国派出政府代表团,第三次正式访问俄罗斯。
叶利钦当时病得不轻,发着39度高烧,在莫斯科郊区的医院里接受治疗。
中国代表团抵达后,尽管他发着高烧,还是坚持起床接待。他手里拿着一叠文件,兴致勃勃地准备就十几个中俄双边议题与中国展开讨论。
叶利钦激动地告诉身边的同事:“我有一句特别重要的话,必须得跟中国的朋友们讲。”
大家后来才明白,叶利钦要表达的是,在中国政府面前,他完整、明确、坚决地说明了俄罗斯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看法。
我们明确坚持"叶四不"原则:反对任何形式的"台独"分裂活动,不承认"两个中国"的错误主张,不允许台湾参与只有主权国家才能加入的国际机构,也不会向台湾提供任何军用武器装备。
叶利钦的这番话充分展现了他的真诚,也体现了他对中国的友好态度。
在他掌权的十年里,最值得称道的对华友好行动,就是把沙俄时期从中国抢走的土地还了回来,同时还向中国大量出口了高精尖的武器装备。
【归还领土,助力军事】
2015年11月4日,中国和俄罗斯在吉林省春华镇的边界线上,共同举办了一场树立界碑的仪式。
一块面积为4.7平方公里的土地,曾遭沙俄侵占,如今终于回归中国版图。
与中俄两国广袤的国土面积相比,一块和钓鱼岛差不多大小的土地确实显得微不足道。
对中国而言,真正关键的并非那块不大的土地,而是俄罗斯是否尊重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性。
这一切能够实现,离不开已故的叶利钦的功劳。
在清朝统治时期,中国东北边境的土地逐渐被割让和丢失。
面对沙俄的强势侵略,腐败无力的清朝统治阶层毫无招架之力,只能被动挨打。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,中国和苏联围绕边界划分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。
在中苏关系最亲密的阶段,中国依据《雅尔塔协议》和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的规定,成功实现了对大连、旅顺以及中长铁路的主权回归。
然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,由于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变差,双方关于边界问题的讨论就暂时停止了。
1991年苏联解体前夕,中苏两国在中国领导人访问莫斯科时,一口气签了十几份关于东段边界问题的协议,基本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的轮廓。值得一提的是,2015年归还给中国的那块4.7平方公里土地,也是在这批协议里敲定的。
可惜的是,苏联还没来得及把中国的土地还回来,自己就垮台了。
我国在收回国土的过程中,再次遇到了新的阻碍。
苏联解体那会儿,两国签的协议还没通过苏联国会那关。俄罗斯会不会认账之前的中苏条约?这事儿谁也说不准。
叶利钦对中国的积极友好立场,促成了这件事的最终敲定。
1993年,中国和俄罗斯重新开始商讨珲春地区东部和南部边界的划定问题。
为了明确界限,双方都调集了众多地理和历史领域的专业人士。
经过长时间的详细调查和谈判,中俄两国终于在1994年达成协议,正式签署了边境条约。这份条约确认了4.7平方公里的土地归属中国,使其重新纳入中国领土范围。
直到2015年,在叶利钦的努力下,两国终于解决了边境问题,这场长期的领土争议才得以顺利落幕。
叶利钦对中国的友好态度不仅体现在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上,还表现在大量向中国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。
叶利钦总共来中国访问了四次,每次访问都和中俄之间的军火买卖有关。
表面上这是两国之间的军售合作,实际上就是把前苏联留下的那些高端武器装备,一股脑儿卖给了中国。
中国曾推出一个名为"934工程"的项目,主要目的是引进俄罗斯的武器装备。
外界普遍认为,这项工程有望使中国军工技术水平向前跨越整整两代。
在923军事装备展上,俄罗斯军方带来了整套世界顶尖的武器装备,包括他们最新研发、刚刚投入使用的各种先进武器系统。
龙卷风多管火箭炮、BMP3装甲车的炮塔、125毫米口径的炮射导弹、温压弹头武器等各式装备。
只要中国想要的武器装备,叶利钦几乎都会同意出售。
即使是像军舰、战机这样的国之利器,叶利钦也大方分享,和中国签下了不少武器装备的买卖合同。
上世纪90年代,中国空军和海军的不少武器装备,基本上都是从俄罗斯那边直接引进的。
在叶利钦的积极推动下,中俄两国的军事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,这使中国能够快速引进并掌握全球顶尖的武器装备,这一贡献意义深远,影响持久。
时至今日,我军不少先进装备仍然保留着早期俄式武器的影子。
叶利钦的热情友好,让他顺利收获了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好感。
所以在他离世时,中国政府深感悲痛,并称他为“中国人民的挚友”。
在中国备受推崇的叶利钦,回到俄罗斯却遭到大量批评,甚至被不少人骂作“罪人”,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?
【俄罗斯罪人?】
说白了,俄罗斯人之所以对叶利钦有意见、发牢骚甚至批评他,主要是因为在他当政的那段时间,俄罗斯的综合实力明显不如以前了。
俄罗斯在独立后,政治体制上出现了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双重削弱现象。
苏联垮台后,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内部局势混乱,政府掌控力大幅下降。
在上下级关系上,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矛盾激化,俄罗斯差点步上苏联分崩离析的后尘。
叶利钦执政期间,由于未能有效推进政治体制建设和社会变革,加上自身健康状况不佳,国家权力逐渐被削弱,寡头集团趁机全面渗透,控制了各个领域的权力。
在权力被少数人掌控的局面下,叶利钦不得不频繁地更换政府高层,就像走马观灯一样。
他在位的时候,总理换了7个,安全局长换了7个,财政部长换了10个...
政府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,搞得中央权威大不如前,说话不好使了。政策朝令夕改,执行起来断断续续,整个国家的运转都开始力不从心。
在叶利钦执政期间,俄罗斯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,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在叶利钦掌权的十年里,俄罗斯的经济表现不佳,其中有六年国内生产总值都在下滑。
上世纪90年代,俄罗斯经济遭遇重创,国内生产总值缩水一半,只相当于美国经济规模的十分之一。
1998年那场全球金融风暴过后,俄罗斯老百姓的平均收入跌到了3500美元,这个数字只有欧美等富裕国家人均收入的20%。
在经济几乎垮台的背景下,俄罗斯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,收入大幅缩水。
1999年12月,俄罗斯将近四分之三的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的,勉强维持生计,很多人连温饱都成问题。
另一方面,俄罗斯欠下了大量外债,这笔债务就像西方世界架在俄罗斯脖子上的刀,随时可能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进入叶利钦执政时期,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变得异常突出,社会局势动荡不安。
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境内非俄罗斯族聚居地的独立运动,如同决堤的洪水般迅速蔓延开来。
在俄罗斯某些边疆地带,尤其是俄罗斯族聚居的区域,近来也传出了“成立独立政权”的声音。
俄罗斯国内曾出现一些群体试图脱离联邦独立,这对国家的完整性和统一构成了严重挑战。
与此同时,宗教极端思想和恐怖袭击活动在俄罗斯境内迅速蔓延,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升级,局势日益紧张。
在军事实力方面,俄罗斯已经难以与美国一较高下,更无法再现当年苏联的强盛局面。
俄罗斯经济不景气,直接造成军费开支大幅缩水。
1999年那会儿,俄罗斯在军事上的开销才70亿美元,而同一时间,美国砸了2888亿美元,整整是俄罗斯的70倍!
俄罗斯军费少得可怜,连维持苏联时期留下的导弹和潜艇都显得力不从心。
在某些部队里,连电费都付不起,结果电力公司直接给他们断了电。
由于缺乏足够的训练资金,俄军的战斗力被大幅削弱。
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,俄罗斯派出了4万名士兵参战。这场战争导致了4000名俄军士兵丧生,另有近1万名士兵受伤。
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,不禁让人质疑:昔日称霸全球的苏联红军,如今是否还具备守护国家安全的应有能力?
与此同时,面对俄罗斯军事力量的急剧衰退,美国和西方国家迅速采取行动,步步紧逼,持续压缩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影响力。
1994年4月,北约在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向东扩展,将防线向俄罗斯边境方向移动了超过800公里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中亚和外高加索的干涉力度,还悄悄谋划着要策动这些中亚国家倒戈。
1999年5月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直接对南联盟发动了空袭,这一行动明显针对俄罗斯的传统势力范围。
俄罗斯舰队驶入地中海,然而面对实力强劲的西方联军,日渐衰落的俄军只能无奈旁观盟友遭受猛烈空袭,损失惨重。
这件事让俄罗斯在全世界的名声大跌。
作为俄罗斯的最高掌权者,叶利钦不可避免地要为这场灾难承担主要责任。
【结语】
在中国人眼中,叶利钦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外国朋友。他积极推动中俄关系友好发展,主动归还了原本属于中国的领土,还为中国军事力量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从俄罗斯民众的视角来看,叶利钦当政时期国家权力失控、社会问题日益严重、经济陷入瘫痪、军队实力大幅削弱。
昔日称霸全球的巨无霸,如今却落得个日薄西山的凄凉下场。
这样的治理方式,难怪会让俄罗斯人民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。
参考信息
李华锋和王贵全在《重庆科技学院学报》2010年第15期发表的文章中,探讨了叶利钦执政时期对俄罗斯国力衰退的影响,相关分析见第42至44页。
李景贤曾撰文探讨叶利钦对中国的特殊情感,该文发表在2007年第9期《百年潮》杂志上,文章页码为19至24页。
